百年风华,这张“红色名片”熠熠生辉!
1921年7月23日,在当时,只是极平凡的一天。
历史,总要回望,才能得到正确答案。相隔百年,站在2021年回望,惊觉正是从这天始,古老中国走向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让这一天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兴业路76号,当年的望志路106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树德里石库门的楼下客堂,来自各地中共早期组织的代表及共产国际代表出席会议,详尽讨论党的第一个纲领、第一个决议。7月30日晚,会场闯进不速之客,大家紧急转移。最后一次会议,移至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
破晓,上海这扇石库门缓缓打开,一个崭新的政党走了出来。
中国共产党从上海出发,开天辟地。百年来,生于危难的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
2021年,中共百年诞辰,恰逢“十四五”开局。作为党的诞生地,上海用心追寻红色足迹,奋力擦亮红色名片,重温共产党人初心使命,感受信仰的力量,开启下一个辉煌的百年……
“这里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从石库门出发,上海精心呵护红色起点
解放前,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过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四大,与石库门有不解之缘。
1921年7月,一大在树德里石库门召开;1922年7月,同样的炎炎夏日,同样的旧式里弄,辅德里石库门再开中共二大;1925年1月,淞沪铁路旁又一座石库门建筑广吉里,中共四大召开。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
从石库门出发的红色血脉,蜿蜒穿行于上海的大街小巷。
一条梧桐掩映的宁静道路,一幢小小石库门建筑伫立,黑漆大门,青砖粉线,门楣拱形雕花,屋顶红旗飘扬,在蓝天下格外夺目。这里是中共诞生的“产床”。
百年前那颗微弱的星火,迅即燎原而起。中国共产党从50多名党员,发展为今天拥有超过9100万党员的大党,领航中国,从积贫积弱处出发,接续奋斗发展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条小小的兴业路,而今成为一条信仰之路。
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从这条路走来,瞻仰中共一大会址。他动情地说,这里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一大会址于1952年后辟为纪念馆。党的十九大以来,接待观众近400万人次,在此开展宣誓教育的党组织近2万批次。
站在兴业路东望,隔着当年的贝勒路(今黄陂南路),是正在建设中的中共一大纪念馆。为迎接建党百年,呵护红色起点,2019年8月31日,纪念馆正式开工,标志着新馆建设工作全面启动。2020年11月17日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暂停开放,实施场馆修缮改造。
“2021年,纪念馆将建成开放,党的诞生地以全新面貌跨入新发展时期。”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有关领导介绍,未来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将以一大会址、宣誓大厅、新馆展厅为主要展览展示空间,全面系统展示建党历史、讲述建党故事、阐释建党初心、弘扬建党精神。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也自2020年11月16日起暂停开放,实施场馆修缮、展陈调整,进一步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建设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以良好面貌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如今,三馆修缮工程均在紧锣密鼓进行。
“谁把他的信带给我,谁就是我的恩人”
——诞生地工程史影斑斑,凸显红色烙印
站在兴业路上,向西800米处,是当年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那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那里成立。“中共一大的组织筹备主要在老渔阳里完成。”徐明说。
兴业路往南800米,辣斐德路成裕里12号,有过印刷《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又新印刷所。
兴业路往北200米处,太仓路127号,博文女校旧址,一栋内外两进、两层砖木结构的老式石库门建筑。1921年酷暑,包括毛泽东在内,来自北京、长沙、武汉、济南等地代表陆续住进博文女校。史料记载,一大会议多项筹备工作在此完成。看似平静的博文女校,红色曙光初现。
历史,终于走到1921年那个夏日:中共一大召开。
▲1919年至1921年建党期间上海红色遗迹(局部)
从兴业路团团四望,就知道中共并非凌空而至。中共早期活动大多集中在上海,从石库门播撒出去的点点星火,最终燎原全国。上海得天独厚,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街头巷尾遍布红色记忆。
早在2005年,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等部门即联手系统性发掘梳理红色文化资源。目前,上海有革命遗址遗迹657处,其中革命遗址456处。
2016年7月,上海启动“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对现存革命遗址遗迹分类梳理,对文物价值较高的革命史迹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以期到2021年,建党历史资源高地、建党精神研究高地、建党故事传播高地形成规模。
随着时间推移与工程推进,上海的红色烙印愈发鲜明。
南昌路100弄2号,曾经的老渔阳里2号,一正一厢的石库门房子,1920年8月诞生了中共第一个早期组织。100年后,经过修旧如旧,老渔阳里开门迎客。据故人回忆,当年,陈独秀常坐楼下客堂的一把皮质铆钉摇椅会客,当时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墙上添了一方小黑板,上书:“会客谈话以十五分钟为限”。
毛泽东旧居,则位于茂名北路120弄7号(原慕尔鸣路甲秀里318号),也是一幢石库门房子。1924年毛泽东来沪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局秘书,还参与领导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当年6月至12月,毛泽东同夫人杨开慧、两个孩子以及岳母一家五口寓居于此。甲秀里是毛泽东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拥有温馨的家庭生活时间最久的一处。
2020年12月,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在展陈提升后全新亮相,特意征集了一批珍贵史料、实物,更全面讲述共产党人舍家为国的革命情怀。“谁把我的信带给他,把他的信带给我,谁就是我的恩人。”这段话是杨开慧与毛泽东1927年分离后所写,距离杨开慧牺牲只有10个月。这份手稿被发现时,毛泽东已逝世,终究没能收到爱妻沉甸甸的思念。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四史”学习教育,深研红色文化
红,一直是上海的城市底色,是鲜明的城市标识。
从孕育党组织的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到召开一大的贝勒路树德里石库门;从印刷《共产党宣言》的成裕里,到《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地原荆州路405号……丰富而鲜亮的红色记忆,浸润于城市基因,成为这座城市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2020年起,上海全城行动,全力布局“四史”教育路线图,全面激活遍布城市的红色资源,全市上下掀起“四史”学习教育热潮,力求“先行一步,学深一步”,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
“要通过学习‘四史’,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更好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更好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上海市委书记、市委“四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李强强调。
上海的红色文化不但体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时代气息,也具有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特质。上海,正不断擦亮“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品牌。
讲活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陈云纪念馆等15家红色场馆组团直播,在2020年7月全面展示各项展览、主题活动、原状陈列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传播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上海静安区串联起各红色景点,推出与“四史”教育紧密结合的红色教学线路,参与者用脚步丈量红土地,透过历史回看走过的路,更深刻了解上海的红色底蕴。
上海作协发起“红色起点”主题纪实文学创作,出版多部记述中共早期奋斗历史的纪实文学作品,进一步拉升上海红色题材文学创作和纪实创作总体水平。“这是上海文学界为迎接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献上的具有特色的礼物。”上海作协党组负责同志说。
▲《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
李亚男是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也是“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2018年,修缮后的陈望道旧居成为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与一般展馆不同,《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没有一名专职讲解员,讲解工作全部由“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担纲。队名“星火”,取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与“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我们大多都是90后、00后。”穿着红色志愿服,这位95后小伙子说,自己在为参观者提供讲解服务中,也深化着对理想、信仰、奋斗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每一位服务队队员,都应该成为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火种’。”
往期推荐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